中西方园林简述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1001班 陈杰 10 园林就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产生了东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认得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中国园林曾经在世界园林艺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功绩,对西方园林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已形成独特的风格。中国古典园林一直以自然为宗旨,它的发展趋势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有很大的联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分不开,受到了中国文人山水画风格的影响,是中国山水画精神的写照。中国园林的精髓在于对意境的营造,主要体现在建筑对内部景观的完全开放,又同时兼顾私密与自然的格局。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不论是宅园或是寺庙园林,基本上不对外开放或为少数人所用;即便是壮丽的皇家园林也戒备森严,形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内向性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园林发展史上的转折时期,私家园林在此时应运而生,并渗入了山水文化的内涵,使自然和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随着佛教和道教的广泛传播,促进了寺庙的兴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寺庙是最具公共性的园林类型中国园林有着特定的文化背景。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追求“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的空间”,重视对意境的营造。对意境的追求,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文化建设,不仅是对物质环境的创造,更是人文情感的积淀。天然山水园和人工山水园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天然山水园往往利用天然的真山真水,在因势利导的情况下,作出一些局部调整,并加以建筑和花木(有时还放养动物),组合成供人游历观赏的园林。人工山水园是以人为堆叠的假山和开凿的池,来充作自然山水,力求在小环境中表现大自然。它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山、水、植物和建筑。由于人工山水园更加集中的反映了人的艺术创造力和造园思想,因此最能代表中国古典园林的成就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园林虽然有休息和娱乐的目的,但由于中国造园者的造园目的都是以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为主,所以其设计目标都是追求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并且受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影响,中国园林的功能一直以来都是少数人自省和精神自我满足的场所,物质功能从未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功能。因此,无论是对造园者还是游园者来说,园林的最主要功能是为其带来精神和审美的艺术体验。?古代私家园林是属于园主及他们的家属所有,皇家园林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因此,大部分园林是建筑空间的延伸。中国园林大多是内部和私有的,对整个城市的社会公共效益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壶中天地”的私家园林,亭台楼阁与自然山水密集地交织在一起,外面都有较高的围墙。传统的私家园林是建筑物内部的一种空间场所,它从属于建筑。建筑的飞檐起翘、雕梁画栋和素瓦白墙与山水密集地构成一体,无处不显示出建筑在造园中的重要性。皇家园林不仅具有中国古典园林的一般特征还具有独特的张扬华丽的个性。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主导。皇家园林规模浩大、面积广阔、政治色彩浓厚,建筑物高大雄伟,威严壮观,体态雍容华贵,色彩金碧辉煌,尽显帝王气派;总体布局宫苑合一,遵循中轴对称原则,采取前殿、中殿、后殿格局,以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极具张扬的个性,却又体现着无与伦比的气魄。中国传统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这是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必须汲取的营养。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主体和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作,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园林强调的“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要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与感受。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康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是园林的物质生活基础。由于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传统城市与园林都十分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适宜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不拘泥于庭园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许多现代园林设计师都把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地平线作为空间参照,这与传统园林追求的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是殊途同归的。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的空间的局部,似乎是没有尽头的。过渡、渐变、层次、6t体育入口隐喻等西方现代园林的表现手法,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同样得到完美运用。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将全园划分景区、水面的设置、游览路线的逶迤曲折以及楼廊的装饰等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大”和“小”是相对的,现代较大的园林空间的景观分区以及较小的园林空间中景观的浓缩,都是“小中见大”的空间表现形式和造园手法。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传统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思想内涵和景观厚度。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以及西方园林中,一些造园元素,如石刻、书法、文学典故、声音等等,也是随处可见的。这些要素在细微之处使园林获得了生命和文化韵味,是我国园林文化一脉相承和发扬西方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是西方园林艺术的典型代表,虽然它们同属西方园林艺术体系,具有许多共同特征,但由于受到各种自然和社会条件的制约,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但总体而言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园林艺术迥然不同。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完全排斥自然,力求体现出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成为西方造园艺术的基本信条。西方园林的艺术特色突出体现在园林的布局构造上。体积巨大的建筑物是园林的统率,总是矗立于园林中十分突出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此建筑物为基准,构成整座园林的主轴。在园林的主轴线上,伸出几条副轴,布置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形成小广场,呈点状分布水池、喷泉、雕塑或小建筑物。整个布局,体现严格的几何图案。园林花木,严格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形状,草坪,花圃则勾划成菱形、矩形和圆形等。总之,一丝不苟地按几何图形剪裁,绝不允许自然生长形状。水面被限制在整整齐齐的石砌池子里,其池子也往往砌成圆形、方形、长方形或椭圆形,池中总是布局人物雕塑和喷泉。追求整体对称性和一览无余。欧洲美学思想的奠基人亚里士多德说:“美要靠体积和安排”,他的这种美学时空观念在西方造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水池、草坪和花园,无一不讲究整一性,一览而尽,以几何性的组合而达到数的和谐。追求形似与写实。被恩格斯称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巨人的达·芬奇认为,艺术的真谛和全部价值,就在于将自然真实地表现出来,事物的美应“完全建立在个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因此西方园林艺术在每个细节上都追求形似,以写实的风格再现一切。与追求自然美的中国园林不同,西方古典园林以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一切为人工创造为特点。现代西方园林虽不再有修剪整齐的树木,但还是保持了古典园林中的以大几何图案划分地域,重在人工创造的特点。现代的西方园林大的几何图形的广场形式确实可以满足普通人民的健身娱乐要求,但在中国很多地方以机械效仿,生搬硬套,这种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而且西方园林设计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夏日的骄阳下,人们穿越广场匆匆行走,根本无暇顾及满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设计思想过于苍白,一味追求形式美,抛弃了实用功能和延承历史文脉的本质要素,只能是苍白而无生命的。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尽管组合变化可以多种多样前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一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而且与西方园林艺术相比,它突出地抒发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和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与热爱。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中国造园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 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一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如果将中国传统的文学、绘画、6t体育入口戏曲、音乐等艺术同西方相应艺术作一次结构上的比较,我们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艺术向来注重结构的整体完备和层次严密,发达的逻辑学、几何学及透视学更造就了一整套系统的表达方式和严格的评价标准而相应地,中国传统艺术的结构却显得自由轻松,不强调系统,更倾向于鼓励不同表现形式和手法的大胆发挥。以表现高山流水为境界的音乐、没有矛盾的主题和精心安排的序曲、乐章、尾声,有的只是悠长起伏的旋律;戏曲中的折子戏可以拆开来演出,一支小曲,一举手、一投足都可表意传神;传统建筑可以以不同的单体为核心衍伸出层层院落;中国画的散点透视更是打破了客观的视觉原理,可以在同一画幅中容纳众多主题,其特有的留白更使它呈现出空灵,流动的特征。园林结构的成熟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后期的一个高峰,园林无论从视觉表象还是内在涵义上都获得了极大的丰富。由于要素的相对独立,使造园家在创造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常规组合秩序进行颠倒和打破,拓宽了园林欣赏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园林的意境随着视点游移或视角转换处于不断的叠度和衍伸之中。 但是,明清之际园林结构的成熟,还不仅只达到要素相对独立的程度,这些相对独立要素之间的关系也被重新提炼升华,构成了丰富有机的组合,这些组合使园林结构呈现出松动又非松动的状态。这时期园林要素的组合方式基本上从两个层次上进行。首先,借用语言学的术语,是从语义的层次上进行组合,即按照要素所内含的历史、文化意义上进行组合:山际安亭、水旁留矶、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以及各种构图的配置,如竹与石组成一幅枯木竹石图;松、竹、梅组成岁寒三友图等等。这一组合是对自然的心理化、情感化关照,有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另一层次,则是完全按照形式美的原则(当然也大多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形式美原则)进行组合,自然中许多表面的尺度和比例被毫无顾忌地打破,无论是具象征意义的抽象要素还是保持原态的山石、树木、水体等要素,或是假山、建筑等人工要素通过合宜的尺度(不一定是客观的尺度)组合起来。这一层次组合是对自然的审美化、趣味化的关照,有自由广泛的选择形式。这正是园林中许多看似矛盾的表象产生的原因。 但是根本上,这两个组合层次最终追求的目标是共同的,即传达自然本质的“理”。这同中国传统艺术总体所强调的以貌取神,注重对事物之理进行把握的倾向是一致的。这里的“理”不是先天存在的纯粹之“理”,也不是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局部的“理”,而是对自然乃至整个宇宙、人生本质的体验与理解,是在天人合一、物我相融心态下对自然的关照和把握。为了获得此“理”,可以不顾客观的尺度与比例把“千山成壑”并列一处,或让一石一木独自成景。这里,园林最重要的意义是提供一种理解自然与融入自然的机会,而不仅仅是以其景观这美来博取人们的审美愉悦。 以求“理”为目标的两个层次组合,根据具体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内在文化心态,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外部结构特征,这些外部结构特征直接和艺术表现手法相联,可称之为表现性结构,它们是内在结构和同一座园林中呈现的不同侧面。 现代化生态性园林构造 在园林规划中,按着自然界的规律对待大自然,保留自然原生的景观我们要按照自然界的规律对待大自然,保留当地一系列的自然原生景观,在此基础上研究当地的植物群落类型、演替的方向、顶级群落的植物种类,各植物种类的比例。同时,我们要停止那些对大自然损坏的行为,比如停止那些将自然的河流裁弯取直,再用钢筋水泥修建及停止砍伐原有的树木,保护当地的古树名木。除要尊重这些当地的地方特色外,我们还应积极吸收当地独特的地区文化,在规划时,要多一些精力,来关心和尊重居民的生存环境,找到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和保持自然生态的合理方法。 2 园林规划设计中,注重植物的多样性,进行多立体,多层次绿化 现在很多城市和地区的苗圃,当地的乡土树种在减少。我们应该大力发展乡土树种,“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的原则在绿化中是必须坚持的。并在此基础上,驯化和培育适合本地区的树木品种。如果能够把当地的乡土树种充分挖掘出来,再加上经济林中的某些树木品种应用到绿化中,就能很好地增加植物的多样性。 按照之前研究的植物品种,模拟当地的植物群落类型,以树木为主体,以不同形式将树木花草、地被、藤蔓等组成森林、绿地、花园、公园、广场等,实行用植物表现大色块,大手笔、大气派的配置风格,在风景园林的构图中突出复层混交手法,展现自然风韵,模拟自然群落演替规律,即维持生态平衡,又取得富有四季变化的生态美。现在不分场合,不栽或少栽乔木,一律是草坪和由低矮植物组成的各种复杂的图案,这些图案只能供人们在飞机上鸟瞰,在高楼上俯视,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所看到的就是一片片空荡荡大而无当的草坪,绿化变得贵族化,成了展览品,远离了自然,疏远人群。我们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多层次多立体绿化,为市民提供距离合适,景观优美,绿化充分,环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 在实际园林规划中,要注重植物季相、色彩的搭配 为了更好地体现园林绿化中的生态性,在规划设计中注意植物的季相变化。季相的变化会增加层次感,并更贴近自然生活,使景观更丰富。在四季分明的地区,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为表现植物季相提供了有利条件,尽量使春色早临,秋色晚去,在配置手法上,春、夏之花,秋之叶果,冬之枝,都是很好的素材。要组织好素材,在城市中的园林绿化景色中,能体现春色满园,夏之浪漫,秋之丰美,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多色彩、多季相的植物配置,可以很好体现园林植物的生态性。 总之,园林的生态化是要使园林植物在城市中合理再生,增加积蓄和持续利用,形成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起着改善城市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导和积极作用。园林、人、城市三者之间只有相互依存,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充分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园林两个不同源的园林在现代园林的需求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两种类型的园林 进行优化重组,最终达到人性化现代园林的融合。西方园林的过于人工雕琢且营地铺装占有很大面积,而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这一点中国园林可以给予很好的修正和完善。中国古典园林的局限性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炯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以本与自然,高于自然,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从而做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而独辟蹊径,先后对日本园林,欧洲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堪称园林之母。但近些年来,在中国大地产生了效仿西方园林的众多实例,这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中国古典园林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南方的私家园林,都是由高高的围墙封闭,供少数人游玩居住的。都是私人园子的范畴,一般的人是不能随意进出的。这便决定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封闭性和私密性。而现代社会的园林的服务的主要人群便是普通的人民大众,这便要求现代的园林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古典园林与现实的大众需求产生了矛盾,而这一需求恰能被开放几何形划分的西方园林所满足,从而造成近现代营造西方园林的狂潮。中国古典园林的服务人群和内向性决定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现代西方园林的局限性 与追求自然美的中国园林不同,西方古典园林以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一切为人工创造为特点。现代西方园林虽不再有修剪整齐的树木,但还是保持了古典园林中的以大几何图案划分地域,重在人工创造的特点。现代的西方园林大的几何图形的广场形式确实可以满足普通人民的健身娱乐要求,但在中国很多地方以机械效仿,生搬硬套,这种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而且西方园林设计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夏日的骄阳下,人们穿越广场匆匆行走,根本无暇顾及满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设计思想过于苍白,一味追求形式美,抛弃了实用功能和延承历史文脉的本质要素,只能是苍白而无生命的。人性化现代园林的融合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现代园林两个不同源的园林在现代园林的需求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把这两种类型的园林 进行优化重组,最终达到人性化现代园林的融合。西方园林的过于人工雕琢且营地铺装占有很大面积,而中国园林崇尚“自然”,从老庄崇尚自然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这一点中国园林可以给予很好的修正和完善。可以把中国园林中师法自然,多以植物造景为主运用到现代的大广场式的西方园林中去,应该切实地把人性需求落到实处,真正的做到使人可停,可赏,可游,可憩的自然舒适环境。西方园林不仅要在设计中运用中国园林的自然手法,在实际工程的场地改造中也应注意因地制宜。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事实上由于人们无限制地开垦、开采、修建工程,现在的城市及郊区已经很少保存着原有的自然地形了。所以西方园林还应注意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在环太湖十八弯景的设计中,设计者对每一个山坡都进行了土质和地形的分析,拿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就非常的成功。 对于西方园林的内涵苍白这一点,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却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是值得学习的。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象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景观设计师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作品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中国古典园林中也有很大的时代局限性,由封闭内向性向开敞大众性转变,必然离不开对西方园林的学习借鉴。借鉴西方园林中的大型的开放性的理念,建造成为大众服务的公共园林 。 在现代景观设计发展的过程中,西方的园林风格盛行于现代中国大地,首先体现在房地产业中,开发商为了起到好的效果,他们往往启用国外的设计机构,结果设计出来的效果许多是纯粹的西
2、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3、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4、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铁工电〔2023〕54号 国铁集团关于印发《普速铁路工务安全规则》的通知.docx
新人教版(部编)一年级语文上册《文语文园地六和大人一起读》优质课教案_20.pdf
生活中的位置(课件)2024-2025-学年度苏教版(2024)数学一年级上册.pptx
原创力文档创建于2008年,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分享给其他用户(可下载、阅读),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所有。原创力文档是网络服务平台方,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发链接和相关诉求至 电线) ,上传者